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宁海巧用“四重效应”大力引才 促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作者:县人社局    来源:宁海人才招聘网     发布时间:2014-10-23    浏览次数:【1306】 字号: T | T

  宁海近年来结合该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以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引进、高科技创业创新成果转化为抓手,积极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团队,巧用”四大效应”,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注重创新驱动,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人才总量已达到12.09万人,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累计引进产业领军型人才51名,所带项目落地签约14个,牵头组建创新团队百余个、设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个,初步形成了招商引人才、人才促产业、产业再聚才的融合发展模式。

       一、巧用“渠水效应”,广拓渠道引贤才。

       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必须畅通人才入口,不断引进“源头活水”。

       一是以乡情为线回流引才。构建“在外人才档案”,建立宁海籍在外创业人才名录,通过日本、意大利开设海外人才引进联络点,为留学人员回乡创业提供服务,近3年来,共引进产业回归项目50余个,总投资超过30亿元。

       二是以平台优势多点聚才。依托宁海“二区八园”产业平台,推行“人才+项目+资金”三位一体的招商引才联动新模式,在引进项目中带进团队、集聚人才,全县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级“千人计划”专家各1名。建立3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市级博士后扶持站。

       三是以特色产业优势招才。宁海人才引进突出以用为本,重点引进该县六大传统产业人才。近年来组织近100余家企业赴南京、西安、长春等人才集聚城市开展人才招聘活动,积极打造海外人才招聘平台引进国外人才。比如宁海一家年产值只有1500万元德科公司,却用8万欧元的年薪聘请了西班牙工程师。目前,方正、天普等公司已累计引进了美国、德国等52名“海外工程师”。     

       二、巧用“酒井效应”,政策扶持留人才。

       该县完善自身政策,利用“酒井效应”招才引智使人才聚集。

       一是绿色通道确保人才“进入”。针对高精尖人才特点,宁海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实行“一对一”绿色通道服务,在金融服务、项目申报、工商登记、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户籍管理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随报随批,一站到底。以不断延伸的人才吸引链条,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滚雪球效应,把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吸引进来,并形成人才链、人才圈,最终实现可持续引才。每年解决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问题,已有52位引进人才享受此政策。在走访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时候,了解到工程经理许平均遇到了子女就学难问题,对此安排进入城区小学就读,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保障了人才的基本利益。

       二是人才政策确保人才“留住”。 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中的各种补贴和奖励,今年还推出人才公租房出租和172套公寓的建设,自公寓建设交付起已有100套人才公寓交付使用,24套人才公寓销售,11套人才公租房出租,今年我县还为完善人才公寓建设管理,起草了《人才公寓销售管理办法补充意见》,力争满足各方面人才的住房要求。

       三是引才平台确保人才“着陆”。 连续出台《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5111”工程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文件,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在创业资助、融资支持、场地补贴、税收奖励等方面,分别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力争通过5年时间,引进10名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人才、10名市“3315计划”人才、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对引进人才给予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分别给予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资助。目前已有20人次的海外专家来宁海开展培训讲学、项目研发等合作,为宁海30多家模具和汽车部件行业的中大型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巧用“齿轮效应”,多管齐下育英才。

        该县强化“齿轮效应”,啮合发展、联动提升,构建一体化人才培训体系。

       一是高校借智,建设“人才加油站”。宁海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先后组织开展了江西、安徽、湖南高校宁海行活动。与国内22所高校进行人才开发合作,建立了1个国家级、7个市级和30个县级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开展中高级技工培训。同时,组织30余家重点企业到西安、东莞、吉林等地举行人才对接招聘洽谈会,签订了人才科技合作协议。

       二是中外合作,接轨“国际平台”。以职教中心为基地,先后与德国安格尔市拉尔职业学校、德国知名模具研发和设计公司联合开办了“中德合作模具班”,与国际知名的培训机构——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面向全县中小企业开展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训,培养塑胶工程师等模具、塑胶、汽车零部件企业急需的紧缺型人才。通过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县已开办5年制模具制造全日制高级工班和中德合作模具班,一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我县已有三人获得“宁波市优秀高技能人才奖”。

       三是以师带徒,开办“厂中校”。该县以构筑政产学研“以师带徒”模具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模具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宁波双林集团开办的全县首家民办职业学校,每年直接输送模具人才400余名。3个“模具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徒,传承绝技绝活,培养了一批技能尖子。一年多来,共组织以师带徒及各类培训2000余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培养技能领军型人才。   

      四、巧用“伴生效应”,产学结合做专才。

      宁海注重人才的传承“伴生效应”,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打造模具人才高地“助推器”。近年来,宁海县每年投资近亿元用于人才引进、培训、激励,还以“一城一园”模具产业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承载能力。目前,全县有1个模具产业研究院,模具企业中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市级技术中心5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12个,模具人才培训基地5个。同时,该县还通过实体平台发挥引才功能,去年9月建成专业化模具人才市场,宁海模具人才网等,引才渠道逐步畅通。

      二是建立团队技术攻坚的“实验室”。宁海优化整合产业资源,把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鼓励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加大企业高端引才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开展产学研合作。如每成功设立一家博士后工作站,在市财政补助基础上给予8万元配套奖励;建站企业每招收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两年进站研究期内由县财政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目前,该县已建立3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博士后扶持站,企业技术创新团队达到19个。

      三是激活技能工作室创效的“加油站”。宁海县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机制创新,以企业技术发展为龙头,聚焦于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难点问题,发挥技能大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技能领军型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11家大师工作室为各企业研发产品不下1000项,获得国家专利10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单浙江省俞其昌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就研发了产品2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5项。其中减振防噪膨胀阀专利通过发明成果转换,到目前为止创收3000多万元。

本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和授权发表网站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

咨询反馈
扫码关注

手机版微信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