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人计划”专家都在做啥?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2009年,我省启动了招才引智的“千人计划”,他们都是千里挑一的“千里马”,不是学科带头人,就是行业领军人物。过去5年,共成功引进这样的人才939名。
这些人才究竟在做啥?他们为什么值得花重金去引入?近日在宁波举行的2014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上,似乎能找到一些答案。
打破美、日垄断
中国第一炉低氧超高纯钛“余姚造”
在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两盘“黑疙瘩”引来了专家们的目光。吴景晖说,这些“黑疙瘩”叫做低氧超高纯钛,是一种战略性金属,广泛应用于芯片、航空等领域。
吴景晖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专业博士,也是我省“千人计划”专家之一。2012年,他在余姚创建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并专注于电子级超高纯钛的研发生产。
“长期以来,超高纯钛市场一直被美、日所垄断,我们不得不以150万元/吨的高价进口,低氧超高纯钛的价格更高,而实际上,海绵钛(原料)的价格不到5万元/吨。”吴景晖说。
2014年6月30日,在吴景晖团队的努力下,我国第一炉电子级低氧超高纯钛在余姚成功下线,从此打破了美日在该领域的限制和垄断,这让余姚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异常兴奋。
“江丰电子”是一家专业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溅射靶材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产品成功进入IBM、东芝、台积电、NEC、日立、UMC等国际巨头。姚力军说:“以前,超高纯钛严重依赖进口,生产成本太高,这样一来,成本至少可下降50%,而且还打通了‘超高纯钛—靶材—电子芯片企业’整条产业链。”
打造区域“蔚蓝智谷”
我省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27个项目落地
吴景晖和姚力军,都是我省“千人计划”专家,姚力军还是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两人的企业都在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
所谓“千人计划”,就是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专家及其团队,往往具有广泛的国际市场人脉和资源,或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具有领军作用。2009年我省启动“千人计划”以来,各地招才引智竞争激烈,设创业园、产业基地,并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项目落地。
为打造区域“蔚蓝智谷”,宁波在2009年就启动了“3315计划”,即从2011年起,用5至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宁波创业创新,力争其中30名列入国家“千人计划”、300名列入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000名列入宁波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新增海外创业创新人才5000名。对入选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个人100万元的资助。
这样的大手笔,吸引了大批留学归国人才。2012年9月23日,国内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在余姚挂牌成立,重点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招才引智。
“目前,千人计划产业园已有投产、注册、签约或正在洽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92个,其中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项目有65个,已落户项目27个。”宁波市委组织部部长杨立平说,“宁波已有48人、128人分别入选国家和省‘千人计划’,84个高端团队和251名海外人才入选‘3315计划’。”
“千人计划”专家做了些啥?
我省五年引939名高端人才,七成服务新兴产业
在宁波科技人才周“千人计划”成果转化展示厅,展示的是:
王勇博士带来的可调谐单频激光器;
刘兆平博士带来的石墨烯产业化技术;
鲍海明博士带来的垃圾焚烧发电系统……
不难发现,这些“千人计划”人才,大多在一些新兴行业。
一组来自省委组织部的数据显示,5年多来,我省共引进“千人计划”人才939名,其中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33名,他们中70%以上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物联网等新兴行业。
“‘千人计划’引进的286名创业类人才,共创办企业325家,其中已上市2家,获得国家级奖项76项、省部级奖项120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344项,专利产业转化率100%,这组数据似乎更能说明这些高层次人才的超强‘造血功能’。”
在杨立平看来,引进一名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意味着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建设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是余姚为积极发挥‘千人计划’专家领军作用及人才集聚效应,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重要举措。”
专家视角
一名专家能培育出一个新产业
浙江千人计划产业园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 戚红军
引进一名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就意味着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千人计划”人才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创业创新成绩,已经成为引领带动学科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区将加快“千人计划”产业化项目引进落户,推动园区成为承载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主战场。
“千人计划”能助力经济转型
浙江省社科院社会所所长 杨建华
国家实施“千人计划”人才战略以来,我省工作走在前列,出台了很多政策,设立了一些科创园区,创建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引进了一大批海外归国人才,我认为这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在经济转型期,浙江面临很多机遇,但在机遇面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引进至关重要,一名高端人才甚至可培育出一个产业。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中,“千人计划”还将继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建设“两美”浙江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些人才究竟在做啥?他们为什么值得花重金去引入?近日在宁波举行的2014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上,似乎能找到一些答案。
打破美、日垄断
中国第一炉低氧超高纯钛“余姚造”
在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两盘“黑疙瘩”引来了专家们的目光。吴景晖说,这些“黑疙瘩”叫做低氧超高纯钛,是一种战略性金属,广泛应用于芯片、航空等领域。
吴景晖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专业博士,也是我省“千人计划”专家之一。2012年,他在余姚创建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并专注于电子级超高纯钛的研发生产。
“长期以来,超高纯钛市场一直被美、日所垄断,我们不得不以150万元/吨的高价进口,低氧超高纯钛的价格更高,而实际上,海绵钛(原料)的价格不到5万元/吨。”吴景晖说。
2014年6月30日,在吴景晖团队的努力下,我国第一炉电子级低氧超高纯钛在余姚成功下线,从此打破了美日在该领域的限制和垄断,这让余姚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异常兴奋。
“江丰电子”是一家专业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溅射靶材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产品成功进入IBM、东芝、台积电、NEC、日立、UMC等国际巨头。姚力军说:“以前,超高纯钛严重依赖进口,生产成本太高,这样一来,成本至少可下降50%,而且还打通了‘超高纯钛—靶材—电子芯片企业’整条产业链。”
打造区域“蔚蓝智谷”
我省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27个项目落地
吴景晖和姚力军,都是我省“千人计划”专家,姚力军还是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两人的企业都在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
所谓“千人计划”,就是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专家及其团队,往往具有广泛的国际市场人脉和资源,或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具有领军作用。2009年我省启动“千人计划”以来,各地招才引智竞争激烈,设创业园、产业基地,并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项目落地。
为打造区域“蔚蓝智谷”,宁波在2009年就启动了“3315计划”,即从2011年起,用5至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宁波创业创新,力争其中30名列入国家“千人计划”、300名列入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000名列入宁波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新增海外创业创新人才5000名。对入选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个人100万元的资助。
这样的大手笔,吸引了大批留学归国人才。2012年9月23日,国内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在余姚挂牌成立,重点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招才引智。
“目前,千人计划产业园已有投产、注册、签约或正在洽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92个,其中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项目有65个,已落户项目27个。”宁波市委组织部部长杨立平说,“宁波已有48人、128人分别入选国家和省‘千人计划’,84个高端团队和251名海外人才入选‘3315计划’。”
“千人计划”专家做了些啥?
我省五年引939名高端人才,七成服务新兴产业
在宁波科技人才周“千人计划”成果转化展示厅,展示的是:
王勇博士带来的可调谐单频激光器;
刘兆平博士带来的石墨烯产业化技术;
鲍海明博士带来的垃圾焚烧发电系统……
不难发现,这些“千人计划”人才,大多在一些新兴行业。
一组来自省委组织部的数据显示,5年多来,我省共引进“千人计划”人才939名,其中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33名,他们中70%以上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物联网等新兴行业。
“‘千人计划’引进的286名创业类人才,共创办企业325家,其中已上市2家,获得国家级奖项76项、省部级奖项120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344项,专利产业转化率100%,这组数据似乎更能说明这些高层次人才的超强‘造血功能’。”
在杨立平看来,引进一名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意味着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建设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是余姚为积极发挥‘千人计划’专家领军作用及人才集聚效应,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重要举措。”
专家视角
一名专家能培育出一个新产业
浙江千人计划产业园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 戚红军
引进一名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就意味着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千人计划”人才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创业创新成绩,已经成为引领带动学科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区将加快“千人计划”产业化项目引进落户,推动园区成为承载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主战场。
“千人计划”能助力经济转型
浙江省社科院社会所所长 杨建华
国家实施“千人计划”人才战略以来,我省工作走在前列,出台了很多政策,设立了一些科创园区,创建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引进了一大批海外归国人才,我认为这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在经济转型期,浙江面临很多机遇,但在机遇面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引进至关重要,一名高端人才甚至可培育出一个产业。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中,“千人计划”还将继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建设“两美”浙江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和授权发表网站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