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找工作真不难 真就业却不易
作者:宁海新闻网    来源:宁海人才招聘网     发布时间:2014-02-19    浏览次数:【2110】 字号: T | T
  春节过后,人才市场又迎来了招聘小高潮,招聘会现场挂满了招聘简章和招聘职位说明,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各种就业信息,就连入口的通道上也搞起了“夹道欢迎”,举着招工牌子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站到凳子上开始吆喝起来了。欣喜、凝重、犹豫、坚定、着急、坦然……各种“应聘表情”不断循环播放。
  “一工难求”
  “几场招聘会下来,收获不多,熟悉面孔倒是越来越多。”宁波双林模具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邬彩萍摇摇头说。
  尽管人来人往,但各企业的招聘效果并不乐观,在放宽年龄、经验等条件后,应聘者仍然是屈指可数,尤其是各种技术工,俨然成了招聘会上的“香饽饽”。走完整个招聘会现场,记者发现技术工的薪金普遍在2500~5000元之间,相比文员高出一倍左右,但是各家企业都表示,文员并不难招,很多大学生争先恐后地来投简历,但技术工的招聘却出现了“一工难求”的局面,着实让众多企业挠破了头。
  邬彩萍说:“通过跟技校和专业院校对接,进行人才的直接输送,能够为企业解决部分用工,但是仍然是僧多粥少的局面。”
  “红娘”登场
  传统招聘屡屡碰壁,这也迫使众多企业开始重新思考招聘方式,“红娘式”招聘成了许多公司的一种新选择。
  据宁波市奇精机械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邹晓金介绍,通过联系高校、技校等院校的班主任介绍,为企业和学生搭建招聘桥梁,能够更加直接地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对于院校毕业生而言,有了班主任的亲自把关,就业就像是吃了颗定心丸,减少了对企业惴惴不安的情绪。
  同样,通过内部员工介绍与包工头和村主任村书记取得联系,让他们为企业集中提供劳动力,也大大扭转了企业在招工中的被动局面,为企业招工打开了新的渠道。
  环境引才
  由人力社保局牵头,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将劳动力“请进来”,把招工摊位搬到务工者的家门口去,也是一个效果相对较好的举措。
  “出去招工,企业都会带上宁海的旅游宣传片,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应聘者的吸引力不亚于薪金待遇。”邹晓金说,许多应聘者都开始关注工作城市的环境,尤其是年轻人,所以“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通过文化的软力量,直击应聘者的内心,对宁海这片热土产生向往之情,那么接下来的招聘工作自然会顺利得多。邹晓金直言:“有时候,再精美的企业简介PPT,都没有宁海旅游宣传片来的效果好。”
  高不成低不就
  来自安徽的21岁女孩王静,来宁海的四五年里,一直奔走在各大招聘市场和企业中,却始终没有找到让她满意的工作,一直处于走走看看的阶段。
  “能够边做边学,工资在3000元以上,最好离家也近,工作时间相对固定,这样的工作是我最满意的。”王静打开了话匣子。可是,面对自己并不突出的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一些心仪的企业跨不进去,而条件符合的企业,自己又对薪资待遇等各个方面不满意。总之是高不成低不就,走了几个来回,王静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大学生更务实
  许多大学生都向往大公司、名企业,想过上光鲜亮丽的白领生活。但在杭州上大学的宁海人孙萌却做了与“大潮流”相背的职业选择规划,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
  孙萌给记者说出了心中的“小算盘”:“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能力,在大企业里往往会被淹没,而在中小企业就不一样了,一方面能够得到公司的重视,另一方面竞争相对比较小,对自己的长远发展反而有利。”而这样的逆向思考,的确给应聘者、尤其是大学生提供了一片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先就业再择业
  毕业两年的何琪已经整整找了两年工作了,用他的话讲,找工作跟找老婆一样,需要靠缘分,但显然这种“缘分式”就业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
  “七大姑八大姨的轰炸的确让我很疲惫,起初很坦然地回答再找找,可是时间久了,自己也有点说不出口了。”何琪不好意思地说,所以现在先找份还算稳定的工作,积累点实战经验,再考虑长久的职业规划吧!目前,何琪在宁海一家外贸企业做外贸跟单员,暂时结束了无休无止地找工作,也算是正式踏入职场了。
  网上应聘走俏
  点点鼠标就能投出简历,相比跑现场招聘,年轻人更青睐这种信息全面、足不出户的招聘方式。节后第一天,宁海人才招聘网(http://www.nhzhaopin.com)有135家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注册登录发布求职信息178条,页面点击量超过10万次。据保守统计,节后每日招聘求职成功数量超过100人次。

  宁海学大教育的招聘台前,前去洽谈的人并不多,一上午几乎是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人事负责人钱老师却显得异常淡定。“我们的招聘工作几乎都是通过网上招聘进行的,目前收到的简历也不少,进行初步筛选后,再统一进行相关的笔试和公开课试讲,对应聘者做一个全面的考察。” (见习记者何莎莎)


  求职者都去哪儿了?

  ●叶子

  在春节过后的招聘会上,岗位之多、需求之急让人历历在目:在这些岗位中,既有一线的操作工、服务员,也有技能要求较高、涉及专业领域的技术工种和行政管理岗位。但人头攒动,争先恐后抢饭碗的场面却是一去不复返。

  求职者都去哪儿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一下劳动力市场情况:当前的劳动力群体正在发生大规模的代际替换,“80后”、“90后”已成为求职主体,约占70%。这些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已经提高,其就业需求也更为多元化,不是有活干就行,而是要找理想的、有发展前途的、性价比高的工作。大部分求职者正从过去的“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正是这种转变,造成了招工难,特别是招普工更是难上加难。

  求职者的观念改变了,企业的用工观念当然也要随着改变。据说有些用工密集企业经常加班、很少休息,并因底薪、工资收入等问题引起劳资纠纷;还有的企业招用外来工,不把他们当作企业一员,看不起外来人,并由此产生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对外来工到本地打工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实,招工难并不是只难在今年,几年前就已经渐渐突出,如今只是更为艰难。可喜的是,招工难现实已让部分企业改变了用外来工观念,有的企业开始以新观念看待外来工问题。为了招得来又留得住,有的企业在外来工集体宿舍里安装空调,尽量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有的企业改善用工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用工人员的福利待遇,丰富用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不管采取怎样的“怀柔政策”,招得来、还要留得住才是上上策。不然,年年都要招工难!

本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和授权发表网站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

咨询反馈
扫码关注

手机版微信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