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实施“蓝领培养工程”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宁海县实施“蓝领培养工程”,通过政府主导、校企联动,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中级工为主体、高技能人才为龙头的结构相对合理、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工人队伍。
一、突出政府主导,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制定人才政策。出台《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高技能人才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加大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统筹和协调。二是加大投入力度。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用于优秀技术工人奖励和社会紧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补助。每两年组织一次“优秀高技能人才奖”评选表彰,每人奖励3万元。对社会培训机构开展高技能、市场急需紧缺工种培训的,给予不超过3000元的培训经费补助。对个人参加县外规定培训机构培训,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给予1000元、1500元、2000元的补助。三是健全激励机制。指导企业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被企业用人单位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其住房等福利待遇可分别参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在户口安置、住房等方面参照其他同类专业人才待遇政策,其配偶、子女在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二、强化校企合作,构建职前职后全方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宁海模具、文具、灯具、五金工具、家具和汽车配件等六大主导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重点设置了模具数控、机电、汽修等专业,开办模具加工、数控精雕家具等10余个技师班。针对宁海作为“全国模具生产基地”的人才需求,与国内外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开办全国首家模具制造全日制高级工班、中德合作模具班,通过派师生到模具企业顶岗实习,赴国外留学、请洋专家上门讲课等方式,培养模具高技能人才。县职教中心还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培养模具、塑胶、汽车零部件等企业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利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机电分院、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和县外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地方支柱产业技术工种为核心的企业培训基地,开展紧缺型岗位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时,每年在紧缺专业或主导产业中选送一批优秀青年技工,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输送到对口技师学院、高职院校进行进修深造。目前,已建立4个市级培训基地、16个县级培训基地,每年培训高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三是强化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建设。指导企业建立初、中、高技能等级相协调的职工培训体系。如宁波双林集团开办了全县首家民办职业学校,按照“企业办学、教育、实习、就业一条龙服务”模式,为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建立企业“首席技工”制度,通过技师带徒传艺、技术帮扶,培养新技能人才。发挥技师协会等作用,通过举办“技师沙龙”等方式,经常性开展技术交流,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每年举办职工技能大奖赛、职技校师生技能比武等各种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对在县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前3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高级工职业资格。
三、拓展引才渠道,建立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一是合作引才。开展宁海企业进高校、知名高校宁海行活动,与22所重点高校及1家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建立高技能人才引进开发合作关系。建立1个国家级、1个市级和10个县级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提供“订单式”高技能人才储备,重啤大梁山集团已连续5年从贵州商专引进技能人才600余名。二是外出引才。开辟境内外高技能人才的“绿色通道”,每年组织近500余家企业赴东莞、贵州、长春等地开展高技能人才招聘活动,累计引进机械、模具、电子等重点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和社会建设急需的各类紧缺高技能人才6000余名,引进海外工程师14名。三是柔性引才。大力建设并运用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研发机构等柔性引才特色载体,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来宁海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等服务,帮助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已成立了宁波双林博士后工作站,模具业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
一、突出政府主导,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制定人才政策。出台《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高技能人才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加大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统筹和协调。二是加大投入力度。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用于优秀技术工人奖励和社会紧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补助。每两年组织一次“优秀高技能人才奖”评选表彰,每人奖励3万元。对社会培训机构开展高技能、市场急需紧缺工种培训的,给予不超过3000元的培训经费补助。对个人参加县外规定培训机构培训,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给予1000元、1500元、2000元的补助。三是健全激励机制。指导企业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被企业用人单位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其住房等福利待遇可分别参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在户口安置、住房等方面参照其他同类专业人才待遇政策,其配偶、子女在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二、强化校企合作,构建职前职后全方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宁海模具、文具、灯具、五金工具、家具和汽车配件等六大主导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重点设置了模具数控、机电、汽修等专业,开办模具加工、数控精雕家具等10余个技师班。针对宁海作为“全国模具生产基地”的人才需求,与国内外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开办全国首家模具制造全日制高级工班、中德合作模具班,通过派师生到模具企业顶岗实习,赴国外留学、请洋专家上门讲课等方式,培养模具高技能人才。县职教中心还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培养模具、塑胶、汽车零部件等企业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利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机电分院、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和县外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地方支柱产业技术工种为核心的企业培训基地,开展紧缺型岗位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时,每年在紧缺专业或主导产业中选送一批优秀青年技工,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输送到对口技师学院、高职院校进行进修深造。目前,已建立4个市级培训基地、16个县级培训基地,每年培训高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三是强化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建设。指导企业建立初、中、高技能等级相协调的职工培训体系。如宁波双林集团开办了全县首家民办职业学校,按照“企业办学、教育、实习、就业一条龙服务”模式,为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建立企业“首席技工”制度,通过技师带徒传艺、技术帮扶,培养新技能人才。发挥技师协会等作用,通过举办“技师沙龙”等方式,经常性开展技术交流,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每年举办职工技能大奖赛、职技校师生技能比武等各种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对在县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前3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高级工职业资格。
三、拓展引才渠道,建立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一是合作引才。开展宁海企业进高校、知名高校宁海行活动,与22所重点高校及1家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建立高技能人才引进开发合作关系。建立1个国家级、1个市级和10个县级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提供“订单式”高技能人才储备,重啤大梁山集团已连续5年从贵州商专引进技能人才600余名。二是外出引才。开辟境内外高技能人才的“绿色通道”,每年组织近500余家企业赴东莞、贵州、长春等地开展高技能人才招聘活动,累计引进机械、模具、电子等重点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和社会建设急需的各类紧缺高技能人才6000余名,引进海外工程师14名。三是柔性引才。大力建设并运用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研发机构等柔性引才特色载体,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来宁海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等服务,帮助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已成立了宁波双林博士后工作站,模具业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
本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和授权发表网站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