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仍处在极好的“人口红利期”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宁波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常住人口为760.57万。昨天,宁波市人普办有关负责人对人口基础数据进行解读。人普办工作人员说,希望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后,为社会决策提供依据。
2010年宁波市各县(市)、区常住人口分布表
县市区 数量(人) 比重% 县市区 数量(人) 比重%
全市 7605689 100.00 象山县 503279 6.62
慈溪市 1462383 19.23 奉化市 491697 6.46
鄞州区 1359198 17.87 镇海区 418500 5.50
余姚市 1010659 13.29 海曙区 373742 4.91
宁海县 646074 8.49 江东区 366648 4.82
北仑区 612267 8.05 江北区 361242 4.75
[人口总数] 760.57万人,增速全省第一
●数据 宁波市常住人口为760.57万人,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64.3087万,增幅27.56%,增长速度在全省排在第一。年均增长率为2.46%,是中国大陆人口年均增长率的4.3倍、全省的1.6倍。
●解读 大量市外人员流入是主因
2000年以来,宁波市人口一直维持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发展态势,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常住人口数增幅全省第一主因是大量市外人员流入。此次普查结果,宁波市外流入的常住人口达228.8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0.09%,比全省数据高出8.37%。
10年间,宁波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增加135万人,增长1.44倍,年均增幅为9.3%,远高于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2.46%的幅度。
人口迁移流动中特别注意研究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宁波之所以流入这么多外地人员,这与宁波政府出台的十几项面向外来务工者的服务措施相关。
[年龄分布] 60岁以上占13.26%,老龄化率略降
●数据 宁波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100.8171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4750万人,占总人口的8.61%。较2000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净增加13.79万人,增幅为26.69%,低于全市总人口增幅0.87个百分点。
老龄人口大增,而老龄化率微降。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0.06%。
●解读 外来年轻人居多,延缓老龄化程度
国际上一般认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以上,属于人口老龄化。宁波第五次人口普查就步入老龄化。这次普查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趋缓,主要是外地来甬人口年龄比较年轻所致。
统计显示,市外来甬人员中,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少儿人口(14周岁以下)和老年人口(60周岁以上)较少。外来群体延缓并推迟了宁波人口老龄化程度。
[教育程度] 每10人中有1名大学生
●数据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2年,比2000年提高1.13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000年3441人上升为10333人;文盲人口减少57718人,文盲率由5.85%下降为3.83%。
●解读 受教育程度优于全省
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9330人,而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2%。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得益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吸引高学历人才,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处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资源] 青壮年大量流入,劳动力资源充沛
●数据 宁波的劳动力资源相对充沛。宁波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宁波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为570.09万人,占75.06%,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2.16和4.92个百分点。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劳动力资源净增加约141.4万人,比重增加3.05个百分点。
而正是大量青壮年外来劳动力的流入,使得宁波劳动力资源人口比重较大。
●解读 处于“人口红利期”,但面临挑战
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将继续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其中青壮年劳动力激增,也让宁波处在极好的“人口红利期”。
享受社会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人口红利”丰厚回报时,也面临人口“负债”:人口增长与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压力巨大;社会治安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完善相关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
“刘易斯拐点”还早,但要早做准备
据联合国统计预测,我国人口构成在2030年将达到1:2.2,即2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显然不仅事关老人自身。社会负担加重,福利及保障体系不能满足需求,医疗保健护理系统受到挑战。
宁波市人普办有关负责人称,接下去会更加细致地分析人口普查数据,统筹考虑如何妥善、慎重地优化、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和退休政策。
宁波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还有多少?宁波市人事局方面出具的资料显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宁波企业到外地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应聘人数与企业需求比在迅速下降,从171,到接近71,再到21。
各个行业招工难,让人联想到劳动力过剩转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什么是“刘易斯拐点”呢?就是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宁波人普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宁波来说,这个拐点可能还要很多年才能来到,但很多现象的出现不断提醒我们要做好未雨绸缪。他谈到三条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生产方式,保持对人才的持续吸引力。
“到了那个时候,靠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做不到了,就得靠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他说。但目前的状况是,大量流入的外来务工者,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外来务工者的受教育结构也与宁波产业结构相关。目前,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在制造、建筑、餐饮等比较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劳动力资源不增长的时候,劳动力成本就会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价格从而提高。“要推动经济增长,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的轨道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尽可能地少用劳动力。”
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就得持续保持宁波企业对全国甚至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可目前,宁波相对高的房价、物价,让很多外地人才对宁波“敬而远之”,许多想安家落户的人才也无奈离去。人普办的有关负责人称,人才来不来虽然是市场行为,可政府还是能多做点工作的。比如,设立更多人才奖励项目,释放积极信号;通过廉租房、适用房、人才公寓等多种形式满足外来人才住房需求等。
2010年宁波市各县(市)、区常住人口分布表
县市区 数量(人) 比重% 县市区 数量(人) 比重%
全市 7605689 100.00 象山县 503279 6.62
慈溪市 1462383 19.23 奉化市 491697 6.46
鄞州区 1359198 17.87 镇海区 418500 5.50
余姚市 1010659 13.29 海曙区 373742 4.91
宁海县 646074 8.49 江东区 366648 4.82
北仑区 612267 8.05 江北区 361242 4.75
[人口总数] 760.57万人,增速全省第一
●数据 宁波市常住人口为760.57万人,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64.3087万,增幅27.56%,增长速度在全省排在第一。年均增长率为2.46%,是中国大陆人口年均增长率的4.3倍、全省的1.6倍。
●解读 大量市外人员流入是主因
2000年以来,宁波市人口一直维持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发展态势,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常住人口数增幅全省第一主因是大量市外人员流入。此次普查结果,宁波市外流入的常住人口达228.8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0.09%,比全省数据高出8.37%。
10年间,宁波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增加135万人,增长1.44倍,年均增幅为9.3%,远高于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2.46%的幅度。
人口迁移流动中特别注意研究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宁波之所以流入这么多外地人员,这与宁波政府出台的十几项面向外来务工者的服务措施相关。
[年龄分布] 60岁以上占13.26%,老龄化率略降
●数据 宁波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100.8171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4750万人,占总人口的8.61%。较2000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净增加13.79万人,增幅为26.69%,低于全市总人口增幅0.87个百分点。
老龄人口大增,而老龄化率微降。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0.06%。
●解读 外来年轻人居多,延缓老龄化程度
国际上一般认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以上,属于人口老龄化。宁波第五次人口普查就步入老龄化。这次普查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趋缓,主要是外地来甬人口年龄比较年轻所致。
统计显示,市外来甬人员中,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少儿人口(14周岁以下)和老年人口(60周岁以上)较少。外来群体延缓并推迟了宁波人口老龄化程度。
[教育程度] 每10人中有1名大学生
●数据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2年,比2000年提高1.13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000年3441人上升为10333人;文盲人口减少57718人,文盲率由5.85%下降为3.83%。
●解读 受教育程度优于全省
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9330人,而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2%。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得益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吸引高学历人才,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处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资源] 青壮年大量流入,劳动力资源充沛
●数据 宁波的劳动力资源相对充沛。宁波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宁波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为570.09万人,占75.06%,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2.16和4.92个百分点。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劳动力资源净增加约141.4万人,比重增加3.05个百分点。
而正是大量青壮年外来劳动力的流入,使得宁波劳动力资源人口比重较大。
●解读 处于“人口红利期”,但面临挑战
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将继续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其中青壮年劳动力激增,也让宁波处在极好的“人口红利期”。
享受社会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人口红利”丰厚回报时,也面临人口“负债”:人口增长与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压力巨大;社会治安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完善相关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
“刘易斯拐点”还早,但要早做准备
据联合国统计预测,我国人口构成在2030年将达到1:2.2,即2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显然不仅事关老人自身。社会负担加重,福利及保障体系不能满足需求,医疗保健护理系统受到挑战。
宁波市人普办有关负责人称,接下去会更加细致地分析人口普查数据,统筹考虑如何妥善、慎重地优化、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和退休政策。
宁波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还有多少?宁波市人事局方面出具的资料显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宁波企业到外地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应聘人数与企业需求比在迅速下降,从171,到接近71,再到21。
各个行业招工难,让人联想到劳动力过剩转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什么是“刘易斯拐点”呢?就是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宁波人普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宁波来说,这个拐点可能还要很多年才能来到,但很多现象的出现不断提醒我们要做好未雨绸缪。他谈到三条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生产方式,保持对人才的持续吸引力。
“到了那个时候,靠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做不到了,就得靠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他说。但目前的状况是,大量流入的外来务工者,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外来务工者的受教育结构也与宁波产业结构相关。目前,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在制造、建筑、餐饮等比较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劳动力资源不增长的时候,劳动力成本就会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价格从而提高。“要推动经济增长,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的轨道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尽可能地少用劳动力。”
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就得持续保持宁波企业对全国甚至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可目前,宁波相对高的房价、物价,让很多外地人才对宁波“敬而远之”,许多想安家落户的人才也无奈离去。人普办的有关负责人称,人才来不来虽然是市场行为,可政府还是能多做点工作的。比如,设立更多人才奖励项目,释放积极信号;通过廉租房、适用房、人才公寓等多种形式满足外来人才住房需求等。
本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和授权发表网站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