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着力化解劳资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今年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490件,帮助2706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的1618万元工资款……这是记者昨日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悉的。在简单的数字背后,蕴涵着我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无法量化的努力。
劳资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作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如建立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制度和试行劳动监察直属中队,完善监管网络;出台政策文件规范建筑业工资支付行为;建立欠薪保障金及县、乡镇(街道)两级工资应急周转金制度,调处因欠薪造成的集体上访事件。今年1-11月份,县劳动保障局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490件,其中处置群体性10人以上工资案件49件,帮助1968人追回被拖欠的1206万元工资,启用工资支付应急周转金17万元。与此同时,还在条件成熟的民营企业组建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使全县劳动关系和谐程度不断得到改善。
作为劳资纠纷的“重头戏”,建筑企业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一直是我县劳动保障部门和建设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县建设局在今年4月底出台了《宁海县建筑业企业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建筑业企业的职工造册、工资发放、委托领取等事项,对预防和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或克扣民工工资起到了较大作用。自《办法》出台的6个月以来,全县已有93家次企业上报144个工地6789名职工的工资发放情况和民工花名册。同时,我县还积极建立健全劳动权益保障长效机制。目前已建立了建筑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63家单位参与,保障金达3380万元;建立了交通工程工资支付保障金,保障金达991万元;建立了应急周转金制度,县级100万元,乡镇(街道)30万元。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减少了建筑业企业拖欠工资的现象,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4%。
其次,以劳动仲裁九项便民服务措施为基础,为社会弱势群体仲裁开“绿灯”,开辟仲裁“绿色通道”,对涉及老弱病残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今年共受理475件,已结案428件,结案率为90%。其中,从快着手,以调为主,当日受理当日处理结案数达140件,占已结案件数的32.7%,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赢。今年,县里成立了县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劳动争议调解和预警工作。特别是加强了基层调解建设,基层调解组织全年共处理劳动争议300余件,有力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记者 水玲玲)
劳资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作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如建立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制度和试行劳动监察直属中队,完善监管网络;出台政策文件规范建筑业工资支付行为;建立欠薪保障金及县、乡镇(街道)两级工资应急周转金制度,调处因欠薪造成的集体上访事件。今年1-11月份,县劳动保障局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490件,其中处置群体性10人以上工资案件49件,帮助1968人追回被拖欠的1206万元工资,启用工资支付应急周转金17万元。与此同时,还在条件成熟的民营企业组建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使全县劳动关系和谐程度不断得到改善。
作为劳资纠纷的“重头戏”,建筑企业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一直是我县劳动保障部门和建设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县建设局在今年4月底出台了《宁海县建筑业企业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建筑业企业的职工造册、工资发放、委托领取等事项,对预防和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或克扣民工工资起到了较大作用。自《办法》出台的6个月以来,全县已有93家次企业上报144个工地6789名职工的工资发放情况和民工花名册。同时,我县还积极建立健全劳动权益保障长效机制。目前已建立了建筑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63家单位参与,保障金达3380万元;建立了交通工程工资支付保障金,保障金达991万元;建立了应急周转金制度,县级100万元,乡镇(街道)30万元。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减少了建筑业企业拖欠工资的现象,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4%。
其次,以劳动仲裁九项便民服务措施为基础,为社会弱势群体仲裁开“绿灯”,开辟仲裁“绿色通道”,对涉及老弱病残职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今年共受理475件,已结案428件,结案率为90%。其中,从快着手,以调为主,当日受理当日处理结案数达140件,占已结案件数的32.7%,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赢。今年,县里成立了县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劳动争议调解和预警工作。特别是加强了基层调解建设,基层调解组织全年共处理劳动争议300余件,有力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记者 水玲玲)
本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和授权发表网站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