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突围遭遇人才瓶颈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人才单向流动、招生手段原始、特色不鲜明……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省民办教育亟待“突围”。昨日,山东社科院组织召开山东民办教育发展研讨会,教育界人士与社科界专家齐聚一堂,为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查体把脉”。
困惑一:人才难留
“近两年我们引进了一些博士、海归,但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办院校的待遇差距极大。”山东英才学院副院长刘存刚道出了民办教育最大的瓶颈。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民办院校普遍面临的挑战。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鉴说,民校教师队伍呈现“两头大、中间严重缺乏”的不均衡局面,主要以老年返聘老师和近5年新进人员为主。
山东社科院党委副书记李建军希望民办高校与政府共同努力,打破师资流动壁垒,提高教师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各方面的待遇。
困惑二:定位尴尬
民办高校在征用土地和减免建设配套、学生入党、毕业生补助待遇等方面均无法与公办院校享受同等政策。种种困惑或许与其尴尬的定位撇不清关系。虽然从事教育行业,但民办教育机构在法人登记中被界定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这一称谓减弱了社会对民办教育的投入热情,增大了民办教育从业者未来的不确定性。
与会者认为,政府应尽可能减免民办学校基本建设规费,降低学校征地和基建成本,在政府部门统一规划、核定建设标准的前提下,允许采用多种建设模式,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每年七八月份,在初高中学校门前搭台子发传单,在有限的生源范围内恶性竞争,现在依然是不少民办学校的招生方式。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仍有提高空间。摒弃争抢生源的短视行为,打造自有品牌开拓新生源,将是民办高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大量民办高校尚未找准办学定位,什么专业好就业就开什么,盲目追赶或直接照搬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到最后所有学校专业设置都差不多,没有突出自己的优势专业。“重普教轻职教、重国办轻民办,”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书记郝铁柱对此归纳道。
“民办高校必须立足社会适应性,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和赢利模式。”山东大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汉斌说。
现在,民办院校承担了大量农民工技能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升的工作,已成为教育行业新“生力军”,而融资难则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山东社科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专家认为,目前民办高校的硬件要达标,仅靠学费远远不够,除了高水平的资本运营和科学管理外,还必须引入多元投资。
民办高校办学形式灵活,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这是普通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在社会‘游资’众多,可以通过股份制、董事制,把它们最大限度地吸纳进来。”山东社科院研究员李爱表示。 (舜网 刘晓群)
本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和授权发表网站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